English

儒学与祖国统一

1999-10-15 来源:光明日报 李天辰 我有话说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绪言中说,一提起古希腊就令人顿生家园之感。这种家园之感就是人们对其所继承的文化传统所持有的一种亲切,关爱与认同的思想情怀。我们也完全有理由这样说:一提起孔子、儒学,我们中国人也会顿生家园之感。儒家学说自创立至今2500多年来,在培养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协调不同层面的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鼓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古老深厚,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基本面貌。今天,儒家思想在维护祖国统一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从儒学史上看,儒学维护祖国统一的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春秋》“大一统”思想之中。《春秋》一书为孔子亲订,寄寓了这位儒家创始人的政治理想。其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拥护以周天子为核心的中央王权对各诸侯国的宗主统治权,此即“尊王”;二是反对外来族对华夏族先进文明的侵略与破坏,此即“攘夷”。在孔子时代,由于王室权力的衰微,各地诸侯逐渐强大起来,诸侯之间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给外族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针对这种情况,孔子主张建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强大王权,用来解决上级与下级,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以消除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混乱无序,实现天下的太平与治理。孔子的这一主张固然有某种空想的成份,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这种主张反映了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愿望,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后来,孔子的这一主张为后世学者继承和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政治形态,为强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政治框架,也成为儒家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之一。如秦始皇是儒家憎恨与贬斥的一代暴君,但对于他兼并六国,扫灭诸侯多无异辞。贾谊在《过秦论》中甚至认为这是“上有天子”救民于水火之中的丰功伟业。一代诗仙李白也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经董仲舒所发挥的公羊学春秋大一统主义,成为汉武帝反击匈奴,开疆拓土,抑制兼并的理论基础,营造了思想领域里宏大的西汉气象。自此以后。大一统思想就成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成为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纽带。

从历史实践上看,儒学维护祖国统一的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是促成和维护统一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汉武帝以后,儒学逐渐确定为官学,儒家经典也由此成为贵族教育,官僚培养的基本教材,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基本精神就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为人们所接受。在此后的朝代更迭中,无论是汉民族建立的王朝,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都以中华文明的正统传人而自居,都以“混一寰宇”为最基本的政治目标,不容许有割据政权的存在。而一旦出现分裂的局面,掌权者都极力进行统一的活动,不甘于偏安于一隅。如果有谁放弃统一的旗帜,就背离了人心所向,就会在外攻内叛中土崩瓦解。这种源于儒家大一统名分观念的正统思想,加之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人文传统的热爱,就铸成了中华各族人民追求祖国统一,抵御外族侵略的忠勇情怀,谱写了中华民族史上一曲曲惊天动地的壮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及至元、明、清的开国之君,都以其能重新实现天下的大一统而彪炳于史册。祖逖、宗泽、郭子仪、李光弼、岳飞、史可法、林则徐等人以其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大一统而奋勇献身而赢得了后人的景仰,而那些分裂祖国,挟外自重的人物如石敬瑭、吴三桂、葛尔丹、琦善、汪精卫之流则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从现实来看,儒学维护祖国统一的重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承担全体中国人思想共识的文化根源上。当今的中国仍处于不正常的两岸分裂之中,但随着香港,澳门主权的相继回归,中国统一的步伐正在加快。促成统一步伐加快的动因,除了祖国大陆经济、政治的迅速发展以外,其思想动力就渊源于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共识。港、澳、台地区与祖国大陆由于长期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因而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理想追求、生活方式等方面与祖国大陆有着明显的差异。然而,港、澳、台地区在认同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这一点上却与祖国大陆颇有共识。近年来,海峡两岸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正向纵深处发展,学术交流活动也日益活跃和频繁,儒家大一统的思想经过现代思想家的重新阐释和现代转化,一定会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揭批挟洋自重的思想武器,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正当祖国统一大业顺利进行之际,李登辉竟然逆历史潮流而动,公然抛出分裂祖国的“两国论”。“两国论”违背了全体中国人民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意愿,必将遭到彻底的失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